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初恋的美,是内在的 (第2/2页)
而李易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,其实这些卡洛斯找来的这些演员,并不是什么新人演员,同样的也是童星,只是不同的是,这些女童星演员,和之前那一批,最大的不同在于,这些女童星,虽然拍摄经验丰富,但是却并没有那么的出名。
李易不由地也有些恍然。
想到原版的女主角,好像也是个女童星,而且三岁就出道,拍摄过多部影视作品,只不过,并不是那么的有名。
如此一想,李易倒是也能明白问题所在了。
对于成名的童星来说,自然而然地会面临更多的问题,但是如果并不是那么的有名的话,反而演戏更多的是一份工作,再加上未成年,所以,反而会被保护的更好。
而电影的拍摄场地方面,这还真的不需要李易太操心,主要是,或许电影当中那样的环境,在华国国内很难见到,但是在地广人稀的老美这边,却真的不少。
原版的拍摄地在哪里李易不得而知,但是卡洛斯他们为李易寻找到的几个拍摄地,李易都觉得挺满意的。
电影很快地就低调地开机了。
《怦然心动》这部电影,拍摄起来,虽然说不那么容易,但是李易却挺享受的。
因为这部电影他本身没有太大的野心,只是纯粹的喜欢这种小清新的感觉。
要说国内的话,其实小清新的影片不少,但是好莱坞这边,却真的越来越少了。
拍摄的过程之中,李易很享受拍摄的过程,因为两个小演员,李易这一次学习记忆当中的墨镜王,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要怎么去演,毕竟,是不同的演员,不同的世界,不同的环境,李易虽然有原版的做参考,但是他还是觉得,让演员自己去发挥会更“真实”一些。
有句话怎么说来着?
成年人眼里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怎样的,并不代表,在这些孩子真的就是那样的。
所以,李易更多的是画出了一个框,然后让他们在这个框里面尽情地发挥。
因为十四五岁的年纪,和七八岁,或者十七八岁的年纪的孩子,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。
如果是七八岁的孩子,那么就必须限制住,必须告诉他们要怎么去演,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,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认知。
可是十四五岁就不同了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他们已经有了一套他们自己的认知,哪怕还不够圆满,可是却已经有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独有的特点。
十七八岁的话,就更加偏向成年化了。
所以,这个年龄段的电影,其实是最特别的。
不得不说,这次选角真的选对了。
女主角玛琳娜,演技非常好,而且很有灵气,整个人给李易的感觉就是特别的干净,但是却又不缺乏灵气。
一开始他们还有些不太适应李易的导演方式,就是放羊式。
让他们在框内自由发挥的方式,但是很快地熟悉起来之后,他们就开始真正地展现出自己的水准。
李易不知道他们的成长过程到底是怎么培养出这样的演技的,但是不得不说,同年龄段里面,国内的很多小演员,真的在这方面有不小的差距。
比如玛琳娜,这个小演员,她其实长得并不那么的惊艳和漂亮。
不管是老美的审美还是李易的审美来说,她都不算是那种一眼美女。
但是这正好符合了电影里面的角色的设定。
其实试问如果她真的是那种一眼就让人惊艳的小美女的话,那么男主角又怎么会一开始那么烦她?
初恋的美,从来都不是外在的,而是内在的!
而还有一点,值得一提的是,李易这段时间,闲暇之余也会特意去了解他们这个年龄段在这个时代的现状。
结果,李易很快地就有些明白,为什么,《怦然心动》这样的电影,在记忆里面的那个时代,会在本土没有溅起什么水花来。
因为,《怦然心动》真的和老美这边的主流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巨大的差异。
十四五岁的年纪,在国内,可以说,孩子们几乎没有那个时间去想这么多复杂的东西,因为学习才是第一位。
但是在这边,抛开那些精英教育的家庭,绝大多数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成熟的吓人。
很多人觉得,电影里面的女主角,是否有些太过早熟了?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的确是。
因为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,从这一点上来说她的确早熟了。
可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,《怦然心动》的确更适合东方的内敛的文化。
因为她的早熟是在思想上的,而不是其他。
所以,李易也把这个剧本给赵光明发去了一份,主要是想看看,这样的片子,是否在国内能上映。
电影的拍摄非常的顺利,毕竟,电影并不涉及到什么复杂的东西。
当然,尽管李易对这部电影的本土票房并没有太高的期待,但是他肯定不会告诉詹姆斯·迪恩他们。
不管怎么说,在这个世界,这是他李易的作品,他还是希望能尝试一下这部电影是否能在更多的资源的支持下,获得更好的成绩。
所以宣发的方式就很关键了。
其实和记忆里的那个时代比起来,《怦然心动》还是有优势的。
因为,所谓物极必反!
所以,李易和迪恩影业这边的负责这部影片的宣发的负责人安妮沟通之后,决定主打的旗号就是反差。
什么反差?
时下市面上最多的是什么样的影片?
充斥着暴力,姓,高科技等等,这些才是时下的好莱坞的主流。
如果常规的宣传,那么必然会重蹈覆辙。
所以,李易的想法就是,逆反!
如果说,时下的老美盛行的是堕落文化的话,那么《怦然心动》这部电影可以说就是未完全堕落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。
人人都喜欢时下盛行的文化吗?
答案是未必!
任何东西,越是稀缺,哪怕再小众,也一样的有市场。
就因为本身的稀缺的属性。
而且这部电影,主要的受众,在李易看来,并非那些青少年,反而是青壮年,乃至于中年观众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