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核心小说 >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,老祖宗慌了 > 第六百七十五章:崇祯的功绩(完)

第六百七十五章:崇祯的功绩(完)

第六百七十五章:崇祯的功绩(完) (第1/2页)

【外交策略:没有。】
  
  【基于大明国政的潜规则,与清和谈之事断无可能。】
  
  【蒙古与朝鲜的求援也无力应对。】
  
  【评价E级·得零分】
  
  ……
  
  大宋。
  
  赵匡胤又一次捂着心口。
  
  这是因为谁,因为什么,他难道还不懂吗。
  
  “大宋,绝不能再步后尘!”
  
  “幽云,必须收复!”
  
  他看向自己的双手,握成双拳。
  
  自今天起,朕也要兵形势了!
  
  ……
  
  【民生经济:自万历为筹措军饷,下令全国亩加征田赋九厘,每年得银五百二十万两,是为“辽饷”。】
  
  【崇祯十年(1637年),在旧额田赋的基础上,每亩加粮六合,每年得银近二百万两,称为“剿饷”。】
  
  【崇祯表示,这次的加派是临时性的“勉从廷议,暂累吾民一年”】
  
  【然后崇祯十一年收了半数,崇祯十二年,因练兵七十三万需要军饷,遂于天下田土中,亩加赋银一分,计得七百三十余万两,称作“练饷”,三者合称“三饷加派”。】
  
  【到了崇祯十七年正月,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,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。国家的粮仓已空。】
  
  【而在17世纪上半期那场巨大的气候冰河期打击下,北半球从西向东没有多少国度能够抵挡的住,明王朝也绝不例外。】
  
  【在天灾与人祸的合力下,大明走向末路】
  
  【评价E级·得零分】
  
  ……
  
  {所谓小冰河期的气温变化,主要是依据亚洲之外地区的史料重构出来的。}
  
  {后来根据对四川以西的青藏高原冰川中碳同位素的测试发现,13世纪后半期冰川开始推进,这才确定亚洲的小冰河期与欧洲的大致相同。}
  
  {而正史和方志中对极端天气的记载,也证实了这一描述。}
  
  {大约自1270年起,地球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相比变冷了。}
  
  {1370年左右,是第一个降温阶段的最低点。}
  
  {例如在整个元代,只有一年,即延祐三年(1316),气候比往年暖和。除此而外的记录都表明,气候正常或异常的冷。}
  
  ……
  
  大元·世祖时期
  
  忽必烈半蒙半懂。
  
  但也大概明白了一点,难怪这些年草原在老者们的口中要比以往要冷的多。
  
  原来是因为这什么冰河期?
  
  “你们说这算不算迫不得已?”
  
  众人互相看了看。
  
  迫不得已?从何谈起?
  
  哪年草原下雪了不南下啊?又不是只这两年。
  
  ……
  
  {到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统三年(1394—1438)天气逐步恢复正常,之后的十五年间又再度转寒。}
  
  {景泰四年(1453)的冬天,从东北部的山东到中部的江西竟普降大雪。}
  
  {户部奏报,长江下游“冻死人民无算”,长江南岸的常熟县冻死一千八百人,而长江以北死伤更。}
  
  {第二年冬,长江三角洲普降大雪,积雪深达一米。太湖沿岸港口结冰,船只全部停航。}
  
  {成化十三年(1477)冬,大寒,运河结冰,厚达数尺,使江南交通中断达数月之久。}
  
  {此后四十年,一波波寒潮不断来袭。一直到嘉靖十五年(1536)停止,天气回暖。}
  
  {万历五年(1577)寒潮再次来袭,次年冬天,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湖都冻结,寒风能将湖面的冰碴儿卷起,一直送上十米高的山丘。}
  
  {如此低的气温一直持续到大明结束,其中崇祯二年到十六年(1629—1643)的气温之低是史无前例的。}
  
  {明朝注定要亡,小冰河与土地兼并双管齐下,就大明的以农立国完全扛不住。你土地是多,但它就不长粮食你有什么办法?}
  
  {但崇祯很可能把这个过程加速了十几年乃至于几十年。}
  
  {勤劳但是无能多疑,很多时候反倒是添乱了。}
  
  {崇祯可以当个藩王、贤王,但同是藩王半路做天子,论做好人,他比不上景泰帝无条件信任于谦,论帝王心术,更是远比不上耍了群臣几十年的嘉靖帝。}
  
  ……
  
  大明·天启时期
  
  “陛下,臣有本奏。”
  
  庭院内,朱由校跟徐光启等人正在商谈购买海外大炮与复刻事宜。
  
  徐光启看到天幕里粮食长不出来的话,突然想到一件事。
  
  “徐卿有何事,但说无妨。”
  
  当明君的第一件事,不能阻碍言路。
  
  嗯……鉴于大明的言论自由已经过于开放,朱由校遵循第二件事。
  
  用人不疑。
  
  徐光启行礼回复道:
  
  “万历二十一年,福建商人陈振龙在吕宋岛发现一株粮作物。”
  
  “其产量高,耐旱,容易成活。”
  
  “随即躲过边境检查,秘密带回此物的藤条,并试栽成功,经经巡抚金学曾支持,在福建大力推广,救活很多饥民,所以人们将其称做金薯。”
  
  “金薯……”
  
  朱由校总觉得这名头怪怪的。
  
  徐光启再次躬身道:
  
  “陛下可还记得汉文帝与唐太宗评绩中所附带的奖赏?”
  
  朱由校尴尬住了。
  
  你这么问我怎么说?
  
  说那时候我正在锯木头,啥也不知道?
  
  然后让不能说本就不多,但也是几乎没有的明君形象再次大打折扣?
  
  朱由校扭了扭身子,眼睛瞥向徐光启身后。
  
  魏忠贤正疯狂向皇帝比划嘴型。
  
  这嘴巴嘟嘟的,什么字?
  
  猪?你骂朕?!
  
  哦不是……是……书……薯!
  
  然后开口道:
  
  “这事情繁多,朕只是依稀记得好像都是什么薯。”
  
  徐光启都没抱希望,所以这时喜出望外!
  
  “陛下英明!”
  
  “臣曾托福建商人为臣带来这薯种,经试种,其耐旱、耐高温、耐贫瘠,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,易于栽培,扦插即可成活,产量较确实奇高。”
  
  “而且据臣观察,此物就是与文帝太宗手里的薯种,一般无二!”
  
  朱由校一愣,随即就是大喜!
  
  “卿手中可还有薯种?”
  
  徐光启拱手道:
  
  “有,臣本就欲献给陛下。”
  
  朱由校按耐不住,从座而起,来回踱步。
  
  “徐卿,朕会在万岁山划出一块地,你将薯种种下。”
  
  “但此事先不可生张。”
  
  他看向庭院内的其余四人,厉色道:
  
  “朕若听到宫外有关于薯种的风吹草动,朕就找你们算账。”
  
  几人连声应答,随后退下。
  
  望着几人远去的身影。
  
  朱由校对魏忠贤轻声道:
  
  “派人保护好徐光启。”
  
  在皇帝的示意中,魏忠贤点头退下。
  
  朱由校继续看着天幕。
  
  若此物真像徐光启所说那般……那此物的推广就一定不能经大臣之手。
  
  不然,一个种子都到不了百姓手里。
  
  摩挲着拇指上的扳指,朱由校再次陷入沉思。
  
  既然文帝手里有薯种,按照文帝的性子,这东西可能已经快长出来了……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