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五章 科举改制,八股归无! (第1/2页)
大明朝适龄孩童约五千万人,一日增加万名学子,也要十三年之多。
但社学学堂尚未全部建成,部分偏远省、府、县进展缓慢,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孩童入学成为学子的数字还在增加。
等十万座社学学堂全部落成,日入学学子还要成倍增加,作为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,海瑞有自信在五年内让大多数适龄孩童入学,十年内初步完成对适龄孩童的扫盲。
为此,海瑞在之前还奏请将地方适龄孩童入学比重纳入省、府、县三级官吏的年度考评、考成中。
上至一省巡抚,下至一县循吏,在事关己身时,才会多多尽心。
当然,海瑞也没有忘记,归功于上,或者说推动国策的皇帝陛下,颂着圣音。
滔滔圣恩。
圣上的恩情还不完!
还不完!
朱厚熜面色出现微妙变化,陆炳的“忠诚”,海瑞的“恩情”,大殿里的温度,似乎在快速升高。
摇摇头,将那些杂七杂八的从脑海中甩出去,问道:“礼部主掌天下读书人的课业、考试,对社学、科举是怎么考虑的?”
在以前,读书,是家境殷实的人才做的事,与平民无关。
那些耕读传家的人,就以陈以勤的陈家为例,族中对小辈有着严格却又循循渐进的课业计划,圣贤文章、四书五经、诗词书画等等学识、礼仪,涵盖方方面面,确保其成年后能成为全才。
像陈以勤,陈于陛,陈于阶三父子就是很好的例子,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、中晓人和,还习有几手家传剑术防身,文韬武略,可谓是样样精通。
但是,这样的家族,这样的上人,总是少有的,人上一百,形形色色,陈家的家族教育,连很多陈家族的中人之姿都要毕其一生才能实现,更何况是现实的人,多为庸人。
碌碌一生,而无所得。
学子初入学,暂以认字、拼音为主,可之后的课业呢?
朱厚熜的问话,不仅是问海瑞,还是在问整个内阁,事关国朝文化传承,内阁必定有所商量。
面对圣问,海瑞并不意外,沉吟道:“回圣上,社学又为幼学,臣等参考多家名门望族族学,愚认为,仅授以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,四书中,以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为主,以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为辅,五经中以《尚书》《春秋》为主,以《诗经》《礼记》《易经》为辅,资治通鉴中,以《秦记》《汉记》《唐记》‘三记一百四十四卷’为主,以其他‘十三记’为辅,廖廖学识,为幼子所学,再之后,升学逐授八股。”
廖廖学识?
朱厚熜看着高拱、胡宗宪、李春芳、朱衡深以为然点点头,便知道这群人是把“推己及人”了。
《论语》: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,涉及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文艺等多个方面,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之一。
《孟子》:由孟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,共七篇,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、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。
《尚书》:又称《今文尚书》,是华夏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,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。
《春秋》:又称《春秋经》《麟史》等,是华夏古代儒家典籍“六经”之一,是我华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,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。
这样四本古今经典,圣贤心血所著文章,却被内阁认为是孩童该学会,甚至是背诵、烂熟于心的“基础”。
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。
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,在刘攽、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,历时十九年而编撰完成。
宋神宗认为此书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遂赐名《资治通鉴》。
全书总共“十六记二百九十四卷”,约三百万字,其中,就属‘汉记’、‘唐记’卷数最多,字数最多。
在这两卷以外,内阁还多挑了个‘秦记’,虽然只有三卷,但这显然是让学子们为了铭记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兴衰。
《资治通鉴》的内容涵盖政治、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,兼及经济、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,其中不少是事关国家盛衰、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。
就主学内容,就高达一百五十万字,社学课时不过五年,也就是说,几岁孩童要从此一年要会背诵、熟读三十万字,平均一天,也有八百多字。
放在后世,高考作文才八百字,换句话说,内阁五阁老的意思,是让几岁孩童一天记住、理解一篇作文。
微言大义的作文。
这在内阁眼中,竟然是“格外开恩”,之后的“八股”,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等部分内容,等到几岁孩童成长为十几岁少年,社学毕业,升学之后再讲。
在朱厚熜看来,就仿佛在说“你已经学会两元一次方程了,快来解开这个微积分吧”。
社学难,升学更难,八股文,这种灭绝人性的东西,根本就不该是人学的。
大明朝一亿多人,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大臣,小时神童,大时天才,这才是真正的“廖廖”啊。
推己及人是好事,可不能事事推己及人,不能以自己的“天人之资”来度天下的“过江之鲫”。
哪怕是高拱内阁足够“开明”,但依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,或者说,不愿意毁掉那个八股牢笼。
为天下启智,太花钱了,想一股脑儿把知识都灌入学子脑中,这又怎么可能?
“改制吧。”朱厚熜叹了口气道。
闻言。
高拱、胡宗宪、李春芳、海瑞、朱衡便同时从绣墩上“弹”了起来,异口同声道:“什么?”
话出了口,五位阁老才认识到失仪,连忙低下了头,躬起了身,由高拱领头,道:“圣上,臣等不明改制为何意?”
八股已有千年,根深蒂固,改制?怎么改?如何改?
“高拱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朕问你,《论语》可能治国?”
“……”
高拱愣在那里,良久答道:“如治。”
“可能齐家?”
“如齐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