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6章 金箍打神棒VS基督裹尸布(求订,求票) (第1/2页)
凌晨卯时的宝应县城以北,依然是一片黑暗,偶尔有双方的精锐骑兵在夜色中交火,打出几团枪口焰,闪过一团光亮的残影,又爆发出一阵呐喊和厮杀的响动之后,又迅速归于平静。
宝应城北七八里开外,却是一片灯火灿烂。由北而来的清军下了个气势恢宏的明营,灯笼篝火散发出的光亮,星星点点布满旷野,如同地上的星海。仿佛在告诉宝应城中的太平军,大清朝依旧兵多将广!
东王杨秀清在自己的行辕中召集部将,最后交待了一遍天亮后的作战布署后,便在亲兵的保护下离开城中的行辕,向城外的前沿阵地走去。刚刚走出宝应北门,就看到城外黑暗中闪过的火箭发射的光点,杨秀清满意地一笑。这种火箭是他的洋兄弟温斯特.怀特想办法从英国人那里仿出来的,射程在七八里左右,虽然没有什么准头,但是却可以用来骚扰清军大营,让咸丰妖头睡不了好觉,同时也能在清妖军中制造些惶恐。所以杨秀清在他的瓜洲军械所成功仿造了这种火箭之后,马上就在自家的几个炮兵营下面编练了几个火箭队。
昨儿天一黑,这几个火箭队就跟做贼似的悄悄出了宝应城,借着夜色掩护,朝着清军大营那一片“嗖嗖”地放火箭,专挑人睡觉的时候捣乱。没一会儿,咸丰就被惹毛了,派出蒙古马队,想把这些大晚上不让人消停的家伙赶走。可杨秀清早有准备,他花大价钱从淮北请来张乐行带着捻子骑兵,就等着收拾这些蒙古马队呢。这捻子骑兵虽说不像蒙古骑兵那样骑射厉害,但杨秀清有钱啊,“钞能力”一使,给捻军骑兵都配上了左轮手枪。你说这蒙古骑兵骑射再牛,能扛得住左轮枪“噼里啪啦”地扫射吗?子弹打完,捻军骑兵还能抄起马枪上去“捅人”,僧格林沁手下那些平日里吃斋念佛的蒙古人,哪敢跟他们肉搏啊。所以,尽管清军派出大批马队,火箭的呼啸声还是“嗡嗡”了一整晚,可把清军折腾坏了。
在火箭队和捻子马队“上夜班”的时候,杨秀清麾下那些刚分到土地的“某白劳”们组成的民兵、民伕也没闲着。大冷天的,江北冬夜气温在冰点以下,他们却在宝应城北的原野上,借着星星点点的灯笼和篝火那点儿光亮,拿着铁铲、铁锹,吭哧吭哧地挖战壕,一锹一铲,干得热火朝天。这挖壕蹲坑的战术,可不是罗耀国的“中央军”专利,杨秀清的中军、萧朝贵的前军、冯云山的后军也都学会了。
等杨秀清在亲兵护卫下,到了宝应城北的前沿阵地,好家伙,一道长度接近十里的战壕线已经横在宝应城北,离清军大营不足五里,就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趴在那儿。刚忙完的民兵民伕们累得不行,这会儿都坐在自己亲手挖的壕沟里,端着热气腾腾的大米粥,就着咸菜疙瘩,狼吞虎咽地吃着。可别小瞧这白粥腌菜,对这些刚分到一二亩土地的农民来说,也就农忙的时候才能敞开肚皮吃。
有人眼尖,发现杨秀清来了,赶紧放下饭碗,就要给东王磕头。杨秀清连忙摆摆手,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,操着一口扬州人听不太懂的广西官话大声说:“大伙都辛苦啦,别那么多礼,多吃点,吃完赶紧下去歇着,养足精神,后面还有硬仗要打呢。等咱打下北京城,你们可都是太平天国的大功臣,到时候论功行赏,关外的田土随便分,一家一户二三十亩那都不是事儿!”
其实杨秀清这话,上面派下来的讲师、讲士们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,大家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。可现在东王九千岁亲自这么一说,大伙又跟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。心里想着:跟着太平军果然有盼头啊!也不知道谁带头喊了一嗓子:“万岁!东王万岁!”这一喊,就跟点燃了鞭炮似的,瞬间一片“万岁”声此起彼伏。
杨秀清听着这欢呼声,嘴角一勾,得意的笑容都快咧到耳根子了,跟在他身边的大师爷叶知发更是笑得嘴都合不上,估计下巴都快掉地上了。
就在这时候,一阵熟悉的歌声从宝应城内飘来:“傲气傲笑万重浪”原来是即将投入战斗的太平军中军将士们,一边高唱《男儿当自强》,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赴战场,那气势,仿佛要把天都给震破了。
再看看洪秀全这边,他也离开了天王行在,手里拿着金箍打神棒,在卞三娘、稻子等一群忠心耿耿的女官簇拥下,慢悠悠地朝着他那三室一厅的“装甲轿子”走去。这轿子可不得了,经过改装,加装了“防箭挡板”,跟个小坦克似的。在这大轿子后面,还跟着一辆大号囚车,囚车里瘫坐着两个蓬头散发、穿着囚服的男子,正是叶名琛和崇龄。
要说这叶名琛,之前还闹绝食呢,结果呢,绝食没成功,反倒成了“填鸭式”的受害者,不对,是“填人”。人家就像喂鸭子一样,把搅烂糊的食物硬塞进他食道里。现在叶名琛被养得白白胖胖的,马上就能“片皮”了。
洪秀全一出来,被堵着嘴的叶名琛就“呜呜”地叫唤,跟受了天大委屈似的。洪秀全停下脚步,扭头狠狠瞪了他一眼,冷冷地说:“姓叶的,你马上就能见到咸丰那咸妖头了,到时候好好跟他唠唠,广东是咋丢的。广东一丢,罗吴王的大军可就有空了,随时能乘大轮船北上,去摸天津卫了,哈哈哈!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