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核心小说 > 地窖里的朱元璋 > 第六章 未来世界一个个去

第六章 未来世界一个个去

第六章 未来世界一个个去 (第1/2页)

两日后,徐皇后做了肿瘤切除手术,在医院静养。
  
  其实挺难受的。
  
  因为朱元璋要神化自己,虽然可以让徐皇后来现代治病,却不允许她接触现代一切信息。
  
  在私人医院里也是单独病房,电视机之类的全部拆掉,没有任何电子设备。
  
  医生和护士也只是每天过来观察一下情况,且还让马皇后陪同,几乎相当于监视,不让她有机会知道这是未来而不是修行界。
  
  所以徐皇后术后的生活非常枯燥无聊,每天就是与马皇后聊聊天,从窗户看看外面的绿化植被,蓝天白云之类。
  
  连朱云峰和季赫都觉得朱元璋在虐待儿媳。
  
  但对于徐皇后来说,即便是这样她也已经很开心了,每天非常高兴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  
  也能理解。
  
  现代人过不惯每天没有电脑手机的生活,没有娱乐,没有信息输入,就会觉得精神状态萎靡,整个人都快要疯掉。
  
  然而古人,特别是像皇后妃子一类,她们本身就是被圈养在宫中,谈不上有多自由。
  
  信息接收也非常片面,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大明疆域有多大。
  
  过惯了这种圈养的生活,倒也无所谓。
  
  何况徐皇后本身也已经知道了历史上今年自己就要死,现在能有机会活下去,继续陪着大朱棣。
  
  别说只是被圈禁起来,就算是受再多的苦,她也愿意。
  
  只能说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,老朱着实坏了点。可站在古人角度来看,能活命就不错了,还要什么自行车?
  
  几日后,洪武朝乾清宫内,朱元璋正坐在书桌后面批阅着最近一段时间锦衣卫上来的奏折。
  
  现在大明的江山已经全由朱标治理,朱标离皇帝差不多也就只剩下登基。
  
  不过老朱并没有传位给朱标自己当太上皇。
  
  经济一好什么弊病都来,粮食提升了就是生产力的提升,人口劳动力在最近几年大批解放,势必造成各种问题。
  
  必须给百姓找工作。
  
  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在街上瞎溜达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治安困扰。
  
  所以就得开矿、建工厂、铺铁路、修公路、发展手工制造业以及蒸汽机、纺纱机、电动机等初级制造业。
  
  特别是纺织业。
  
  我国开国初期,有一半的工业都是靠纺织业撑起来。
  
  另外一半则是钢铁行业。
  
  因而纺织厂以及钢铁厂现在是重中之重。
  
  但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起来的,工业也不是那么快就能立即遍布全国。
  
  朱标已经在全国各布政司做了许多工业规划,包括很多国家级项目,可社会上依旧有不少吃饱了的闲散人员。
  
  最主要还是钢铁行业上了先进生产力,直接以电弧炉炼钢。
  
  大明还不断从现代引入发电机组以及电弧炉,比传统炼钢方式效率快了很多倍,导致大明的钢铁产业初期不需要那么多产业工人。
  
  结果就是生产力提升得太快了,使得多余的劳动力来不及转型,社会治安成了问题。
  
  人一吃饱饭,又没活干,事儿就惹出来了。
  
  地方锦衣卫就得四处出动,解决这些麻烦,以此维护老朱家的统治稳定。
  
  朱标也被迫暂停继续引入电弧炉,而是打造传统转炉炼钢。
  
  虽然降低了效率,但工作岗位则是大大增多。
  
  百万槽工衣食所系这句话看上去轻飘飘,实际上背后不知道多少个家庭需要。
  
  所以有的时候用落后技术形成产业规模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  
  而作为大明基石,老朱掌控着锦衣卫,就意味着如另外一把监管百官与百姓的利刃悬在他们头顶。
  
  老朱一天不退位,那握着这把剑的人就一天在盯着他们。
  
  因而老朱在位比不在位更有利于震慑贪官污吏,以及地方可能会迅速出现的黑恶势力。
  
  毕竟后世我国扫黑除恶,除了特殊时期,如果没弄出人命,最多最多首恶死刑,其余从犯是根据犯的过错来定罪,还谈不上都杀的地步。
  
  但老朱可不管你这些。
  
  要是在大明组织黑恶势力,勾结地方官府、豪强欺压百姓,别说参与人员,连家属都不一定保得住。
  
  在这种情况下,老朱不退位,就起到的是定海神针的作用,威望与号召力惊人。
  
  此刻书房内,老朱快速批阅着发上来的折子。
  
  这些基本上都是地方锦衣卫、大理寺以及当地官府衙门审核过的,上级部门也确认过。
  
  其中或许存在极少数冤假错案,但大部分判决肯定没什么问题。
  
  大理寺、督察院以及锦衣卫都已经审查过,差不多就是老朱一签字,就有很多人被砍掉脑袋。
  
  正在这个时候,朱标走了进来。
  
  他手里拿着一些公文,来到朱元璋身边说道:“父亲。”
  
  “嗯。”
  
  朱元璋点点头,放下手中的毛笔道:“怎么了?”
  
  “这是去年的统计数据。”
  
  朱标把公文放下来道:“各部完成了前年我交代的规划内容及数据统计,今天交上来了,拿给父亲看看。”
  
  “哦?”
  
  朱元璋接过来开始翻看起来。
  
  古代社会其实就有数据统计,起源于秦朝,发扬于汉朝。
  
  在汉代基层统计人员叫计吏,各州府负责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官吏叫上计掾。
  
  司马懿和邓艾未发迹之前,都做过这个职务。
  
  到了宋朝时期,甚至专门设立过类似于后世统计部这样的部门,名字叫总计局,只是三司也有统计职能,职能相叠于是仅存在一年就被撤销。
  
  但古代统计数据比较粗粝,只统计人口、土地、粮食、仓库、赋税、治安、邢狱等情况,对于其余数据统计较少。
  
  现在新时代了,就得又统计钢铁产量,纺织产量,工人数量,农业人口,GDP等等。
  
  为此朱棣新设立总计部,以此统筹全国数据,观察情况。
  
  当然。
  
  肯定要本土化。
  
  如GDP、GNP、NDP、GNI等等统计术语,统计方式以及计算方式与后世一样,但名称必须要换成大明的名称。
  
  今年已经是洪武十七年,老朱与现代接触的第五年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