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7章 立足之地 (第2/2页)
在风调雨顺的时候,平原盆地是香饽饽,可到了旱季,便只有河谷、山谷才能让人苟活下来。
鄯州、廓州、河州、渭州及陇南都是地形复杂的地方,可当地的人口却远超兰州。
雪水和河流,给予了它们养活一方的可能,而兰州只能人丁逃亡,依附各州。
“乞利本,要不要派人去看看兰州的情况?”
一名都护起身询问尚延心,尚延心却喝了一口酒道:“有什么好看的?”
“兰州那地方被论恐热祸害不浅,连三千男丁都凑不出来,耕地积淤荒芜,牧群也少得可怜。”
“再说了,我有凤林关在北,刘继隆拿什么打进河州?”
“他先渡过今年的旱季再说吧!”尚延心放下酒杯,拿起一块羊排便大口大口吃了起来。
见状,都护也坐回了位置,低头吃起了羊肉。
放眼望去,整个内堂十余名百户都埋头吃肉,而越过他们来到衙门外,抱罕的百姓虽然算不上瘦骨嶙峋,可浑身上下也没有二两赘肉。
饶是如此,河州却已经是整个河西除秦州以外,过得最舒心的几个地方了。
起码他们还能喝粥,不用沦落到吃麸糠、啃草根。
“秋收之后,把牧群收整收整,和鲁褥月他们一起贩往秦州,弄些粮食过来,长安的那群家伙最喜欢吃羊了。”
尚延心将吃光的羊排丢在桌上,毫不在意的吩咐着。
都护闻言点头,不多时又担心道:“可如果秦州的唐将不收,那该怎么办?”
“不收?”尚延心冷哼,拿起麻布擦了擦油腻腻的双手:“那就带兵过去,逼他们收下!”
“是!”都护脸上也露出几分狠厉,显然对入寇秦州,武装贩卖牧群的事情十分赞同。
不止是他,而是衙门内的所有百户都点头附和,毕竟在他们看来,自己种地哪有抢粮来得爽快?
秦州自从投靠的大唐后,大唐就不断通过陇道运送粮食给当地百姓。
秦州十余万人口,劫掠一场就足够河州吃一两年了。
这般想着,众人都做好了入寇秦州的准备。
不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老老实实放牧耕种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。
至于刘继隆,兰州那个衰败的地方,根本就不值得他们关心。
兴许在他们看来,兰州已经彻底不行了,哪怕刘继隆入主当地,也无法改变当地的情况。
只可惜,在他们觉得不可能的时候,刘继隆却在做着令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事情。
“没错,就是这里,地底的暗渠最少要在地下三尺,这样才能避免河水蒸发。”
“若是需要水浇灌耕地,直接踩踏这个小型的水转翻车就行。”
七月初二,随着刘继隆入主五泉大半个月,五泉城内外的情况也在一点点改变着。
由于黄河水位下降,加上贞观、开元年间遗留下来的水渠积淤、损毁,因此五泉城虽然紧邻黄河,却没办法浇灌每一亩土地。
对于没有水工的陇西来说,当地百姓根本对付不了一丈落差的黄河。
只是随着刘继隆到来,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五泉城外的水渠,并修筑堰堤、暗渠,尽可能收集足够多的水来解决水浇地的问题。
一些因为蒸发量过大而盐碱的荒地,经过刘继隆引水入渠,不断浇水冲刷而恢复正常。
一丈落差的黄河与水渠,在十几座大型的水转翻车面前不成问题,十几座水转翻车每时每刻都在引黄河水进入地上水渠。
干涸的护城河有了水,百姓也不用走几百步去黄河里取水。
一时间,城外的许多荒地都得到了新生,被种上了麻、豆及罗卜、白菜等作物。
此时此刻,刘继隆正在指导如何挖掘暗渠,而他身边紧紧跟着张昶、尚铎罗等人。
刘继隆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,目光停留在了数百步外,埋头开垦荒地的百姓身上。
尽管他们的穿着依旧破烂,可神情却不再麻木,时不时会在埋头干活时说笑。
他们正在一点点恢复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情绪,而刘继隆要做的就是现有的势头保持下去。
“刺史,这每个月成批成批的杀羊,就城外那三万多牧群,恐怕也顶不了多久。”
马成忍不住叫苦,而陈靖崇也跟着道:“城内一万三千多军民,每天光吃饭就要吃近二百石。”
“按照我们带来的粮食和缴获的粮食,顶多够吃六个半月,这还是时不时屠宰牧群的情况。”
“城外的粮田我看了,最多产出两万石,帮我们多撑四个月。”
“算来算去,想要撑到明年秋收,得想办法弄个一万两三千石才行。”
马成和陈靖崇,这两个曾经学习最认真的家伙,如今负责起了五泉的治理。
对于二人来说,治理五泉城的难度倒是不大,因为稍微有难度的问题,刘继隆都会亲力亲为的解决。
只是粮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,哪怕他们已经组织人手捕鱼、打猎,却依旧解决不了他们面对的问题。
对此,刘继隆倒是十分沉稳:“粮食的事情不用太操心,不过两个多月的缺口,大不了我厚着脸皮去求张节度使给我们运批粮食,用甲胄换也行!”
他倒是十分乐观,毕竟五泉的情况在他看来,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。
他甚至在见过广武和五泉的情况后,不由得对陇西大旱产生了怀疑。
兴修并维护水利这种事,本该是件常态化的事情,但陇西的这些节度使却仿佛跟人机一样,对水利置之不理,这才导致了大唐中前期遗留的水利设施不断损坏。
若是这些水利设施还在,那凭借堰堤和暗渠等水利设施,陇西各州完全可以收集雪水存入暗渠,加上引水的水车来解决耕地用水的事情。
陇西虽然大旱,但也不过就是水位下降,还没有到断流的程度。
这种程度的旱情,比起刘继隆在后世经历过的一些旱情来说,根本不算什么。
就凭他这个对水利一知半解的人,都能通过简单的测绘和掘土探水等手段把兰州的旱情缓解。
若是有高明的水工,指不定能依托上游清澈的黄河,把五泉城附近荒地的用水问题给彻底解决。
只可惜,这种高明的水工,即便在大唐也是极为吃香的人物,不可能出现在五泉这种地方。
这般想着,刘继隆看向前方耕作的百姓,头也不回的询问道:
“入冬前,城外这六万多亩荒田的水渠能不能修好?”
“肯定可以!”陈靖崇给出肯定的答复,同时说道:
“不过五泉城外这六万多亩荒田在入冬后需要翻地,来年开春还需要春种。”
“到时候,估计得让军中的弟兄们辛苦半个月,把春耕的事情给弄完。”
“春耕结束后,只要明年的旱情不加重,水利不出什么问题,明年秋收后我们就能摆脱粮食短缺的问题。”
“好!”刘继隆高兴颔首,心里算了算时间,随后对诸将道:
“辛苦一年,明年秋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后,等后年开春,就是我们出兵收复河州的时候。”
“等拿下了河州,前路就畅通无阻了!”
“是!!”诸将纷纷作揖,对刘继隆此言没有半点怀疑。
与此同时,金城关方向的官道忽然传来马蹄声,十余名轻骑疾驰而来。
当他们瞧见刘继隆的旌旗插在田间的人堆里,他们便在官道翻身下马,朝他们这边小跑而来。
“悉弄?”尚铎罗和厝本最先反应过来,急忙对刘继隆作揖道:“刺史,是派去廓州的悉弄他们回来了!”
“噢?”刘继隆诧异过后,连忙朝着悉弄他们快走而去。
见到刘继隆朝自己走来,悉弄连忙加快脚步,随后单膝跪在田间,呈上尚婢婢的手书。
“刺史,尚节度使答应借粮了,不过具体还得您看看书信才行。”
“辛苦了!”刘继隆将他扶起,拍了拍他的两肩,对旁边的厝本道:“让人杀只羊,犒劳犒劳这十六个弟兄!”
“是!”厝本笑着应下,而刘继隆也对悉弄叮嘱好好休息后,这才将尚婢婢的书信拆开阅览。
不多时,他脸上浮现笑脸,下意识看向陈靖崇和马成:
“粮食和人的事情有着落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