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核心小说 > 九锡 > 964【身怀利器】

964【身怀利器】

964【身怀利器】 (第2/2页)

宁太后定定地看着他,心中略感欣慰,点头道:“许相老成持重,这件事是哀家思虑不周。”
  
  “陛下纳谏如流,豁达大度。”
  
  许佐诚恳一赞,继续说道:“淮安郡王身为三军主帅,陛下又予其提督江北军务之权,此乃战时权宜之计,不可形成定制。如今战事告一段落,朝廷固然仍要倚重淮安郡王,也应该明确权责划分。臣非嫉贤妒能之人,而是从长远考虑,此事需要慎重对待。”
  
  左相薛南亭补充道:“陛下,许相之意是不妨先定下亲王之爵,其他事情从长计议,譬如往后的大齐军制该如何调整,军事院的权力该如何厘定,这些都是国之根本,不必仓促定夺。”
  
  宁太后看了一眼其他重臣,道:“好,便依二相之言。”
  
  短暂的安静之后,吏部尚书姚崇开口道:“关于江北新归疆土的官员选调,臣请陛下示下。”
  
  这倒是一件麻烦事。
  
  陆沉的动作实在太快,几个月的时间便收复大片失地,如今那些地区处于军管状态,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,朝廷需要尽快建立各级官府体系。
  
  宁太后缓缓道:“之前淮安郡王奏请江北各地先行恢复旧制,江北除去河洛地区,还有七州之地,确实需要选调大量官员。不过此事不宜操之过急,姚卿可先拟定一份官员名单,交由中书二相审定,再呈递御前。”
  
  姚崇垂首道:“臣遵旨。”
  
  宁太后看向御案上那十几份奏章,话锋一转道:“近五日以来,计有十七位朝臣上折进言,所言皆为同一件事,便是奏请哀家和皇帝遵循高宗皇帝遗志,北上还于旧都。兹事体大,非哀家一人可定,诸位卿家不妨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。”
  
  这些重臣不仅知道此事,甚至连十七位官员姓甚名谁都一清二楚,近段时间也都在暗中斟酌。
  
  左相薛南亭奏道:“启禀陛下,还于旧都乃是大齐子民共同的愿望,亦是高宗、哲宗皇帝的遗愿,臣觉得此事无可争议。”
  
  宁太后不动声色地问道:“这般说来,薛相支持迁都?”
  
  “臣支持迁都,不过……”
  
  薛南亭微微一顿,郑重地说道:“陛下,臣觉得眼下并非合适的时机。”
  
  “详细说来。”
  
  “是。现今江北初定,局势较为复杂,若朝廷冒然北上,一旦出现波折,极有可能损伤元气。景廉人窃据河洛二十年之久,城内百万居民之中藏着多少细作不得而知,光是肃清这些潜在的威胁就需要很长的时间。”
  
  薛南亭的话引来几位重臣的点头赞同,见此他愈发恳切地说道:“陛下,方才许相之言发人深省。如今大齐八成以上的军权都握在淮安郡王手中,军中将士皆唯其马首是瞻,若不能改变这种情况,陛下和皇上岂能轻易离京北上?”
  
  此言一出,站在最下首的翰林学士王安不禁微微皱起眉头。
  
  薛南亭一句话便挑明朝廷迁都的最大阻碍。
  
  对于这些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重臣来说,挟天子以令诸侯委实不算生僻的故事。
  
  诚然,如今大齐的情况并非群雄并起之乱世,但是本质上都有同样的忧患,那就是主弱臣强大权旁落。
  
  如果直接迁都,天家和朝廷在江北几乎没有根基,光靠沈玉来统率的几万禁军,如何能够抗衡陆沉麾下的二十万虎贲?
  
  暂时留在江南则不同,得益于李端十多年的勤政爱民,再加上李宗本和宁太后萧规曹随,至少江南民心在于朝廷,这是天家最大的倚仗。
  
  宁太后的视线快速扫过户部尚书高焕、翰林学士王安和军务大臣李景达,轻咳一声道:“淮安郡王乃是忠心耿耿的国之柱石,薛相勿疑之。”
  
  “陛下,臣并非妄自揣测淮安郡王的忠心,臣亦知道今日这番话若是传到淮安郡王耳中,必然会引起他的不满。”
  
  薛南亭躬身一礼,正色道:“然而事关天家安危皇权稳固,容不得半点轻忽,臣不敢不直言进谏。倘若真有不忍言之乱,陷陛下、皇上和社稷于危难之中,臣万死难辞其罪!”
  
  “臣附议!”
  
  礼部尚书孔映冬、吏部尚书姚崇、刑部尚书尹博、工部尚书朱衡、兵部尚书陈新才和御史大夫张苍相继表态。
  
  高焕等三人依旧沉默不语。
  
  宁太后看着无形之中分成两派的重臣们,心中暗暗一叹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