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0章 利中谁属 (第2/2页)
赵瑗带病看罢,立即叫人去政事堂,把晋王赵璩、宰相沈该和魏良臣唤进了内宫。
因为天子病体不愈,赵璩被抓了壮丁,如今虽然不是监国,却也待在政事堂,为他分忧处理国事。
杨沅的密奏被晋王、沈相、魏相传看了一圈儿。
赵瑗高卧在榻上,问道:“晋王,两位相公,以为如何?”
沈该沉着脸色道:“官家,西军果然该大加整顿了。裘皮儿在自己的府邸里,被自己的女人伙同一个西夏间谍谋杀。
南郑城里,堂堂太尉、一军主帅,被一偏将作乱杀害,如此种种,荒唐之极,足见西军管理之混乱,将佐之胆大包天,太目无王法了。”
赵璩挑眉道:“所以,这何尝不是一个朝廷的好机会呢?”
魏良臣沉吟道:“只是,张浚现在正主持我大宋全国的军改要务。
杨存中则镇压三衙,并主持两淮驻屯军的补充、重建事务。
请...您....收藏_6191书1吧(六\\\九\\\书\\\吧!)
派谁去利中合适呢?”
赵瑗想了一想,道:“此二人,一个负责的是我大宋军队的脱胎换骨,一个负责的是直面北国金人的军事防御,都是至关重要的所在,不宜轻易调去。”
沈该道:“官家,大宋如欲北伐,最为可虑者便是西夏。最大的牵绊还是西夏。不先解决西夏,朝廷便不能全力北伐。而如欲伐西夏,整顿西军,刻不容缓。”
赵瑗道:“朕自然明白。你们觉得,如果让兵部右侍郎兼权直学士沈虚中去利中如何?”
魏良臣犹豫地道:“沈虚中无从军经历,往赴利中,恐难令利中悍将驯服。”
沈虚中此人是宣和年间的进士,他是累官至如今这样的官职的。
所以他虽然是兵部右侍郎,但实际上没带过一天兵,没打过一次仗。
这样的文官去统领武将,或许在禁军甚而是两淮兵中还可以,毕竟是扛着天子任命的大旗。
但是在西军……
西军只认能打的,不吃这一套。
赵璩想了想道:“那么,让张浚任枢密使,沈虚中接掌三衙,杨存中加太尉衔,赴利中节制诸军呢?”
这其中自然也有利弊,最主要的就是军制改革的重要一环,就是三衙禁军。
一个从未当过兵的人,做些行政管理工作倒是没问题。
你让他插手太细致的军务,那还不是只能被部属们蒙蔽摆布?
再一个,两淮的重建包括征兵、练兵、军力的调整、部防,军事重镇的重建……
这些事杨存中驾轻就熟,换沈虚中顶上去……
沈虚中是个很好的行政干部,可这些真的是门外汉。
众人一时计议不定,赵瑗挣扎着与他们商议良久,肉眼可见的疲惫下来。
赵璩见状,忙让大哥先行休息,他与两位宰相回政事堂再做计议,有了稳妥的办法再来请示皇帝。
不料,第二日利中军政大员联名奏章便报到了临安。
奏章上详细说明了潘泓岳因何作乱,杨太尉如何被杀,他们又是如何迅速夺回城池,稳定了利中局势。
因为是联名奏章,陈涿生把所有署名人的功劳都不厌其烦地提了一遍。
其中重点提到的就是杨沅的功劳和时寒的功劳。
最后,便是利州中路所有军政大员,众口一词请求官家,委任杨沅接替杨政军职,节制利州中路。
赵璩看罢,轻轻一拍额头,着哇,我怎么没想到可以让杨沅身兼二职?
亏得利中文武大员们提醒了我。
沈该看罢,却是长眉微微一皱,隐隐有些不安。
杨沅昨日上书,一副公心模样,向朝廷请旨,派遣一位能臣镇守利中。
今日,利中文武大员便异口同声地向朝廷举荐杨沅。
这其中……
作为一个文臣,对于武将,他有着本能的防范心。
武将并不意味着只是军伍中成长起来的将领,而是泛指一切掌握着兵权的将领。
不管他是什么出身。
他是进士出身也好,武人出身也罢,皇亲国戚、没卵子的太监……
不管他原本是什么身份,只要他兵权在握,拥有了造反的本钱,那就必须防范。
何况,杨沅此时正在南郑城,他和南郑文武大员们难道没有商量过如何善后?
如今这一唱一和的,给谁看呢?
魏良臣比沈该的对外态度更加激进一些,所以对杨沅也就更欣赏一些。
饶是如此,他同样感觉不安。
他也认为,所有执掌兵权的人,都该加以防范,防范他不可节制的那一天。
不过,他倒不认为刚刚赴潼川府上任一年的杨沅,有这个能力拥兵自重。
他担心的是,杨沅好大喜功,自以为可以节制利中诸军,更顺利地完成朝廷的整顿西军计划。
可实际上,反被那些利中兵痞所利用。
杨沅资历太浅,能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?
利中的文武大员们众口一词拥戴杨沅,只怕就是担心朝廷派一个他们糊弄不住的重臣过去,以后不能为所欲为吧。
一念及此,魏良臣与沈该两位宰相算是殊途同归了。
他们心中都打定了一个同主意:“杨沅,不可兼任利中之主。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