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核心小说 > 大明嘉靖:从长生开始 > 第三百二十八章 万族之劫,迁永陵令!

第三百二十八章 万族之劫,迁永陵令!

第三百二十八章 万族之劫,迁永陵令! (第1/2页)

京城,玉熙宫。
  
  整个大殿,都被从陈家书库中搬来的门户豪强家族图册填满。
  
  朱厚熜都不由得惊了。
  
  近三年来,锦衣卫缇骑四出,仅朝廷官、吏就杀了十数万人。
  
  其牵连者,更是达数十万人计。
  
  除此以外,晋、徽、潮三大商帮,不久前的两番扫黑除恶,伏诛者绝对过了百万之数。
  
  下狱、流徙等诸罪在上,至少也有几十万之众。
  
  而在嘉靖三十九年,朝廷普查时,整个大明朝,也不过一亿两千万人。
  
  尽管这数目不准,天下大族、富户、地主都有藏匿人口的习惯,而山贼、响马、流民等又不在普查之列,但大明朝人口,最多也就一亿五千万左右。
  
  当然,这三年来,大明朝年年丰收,百姓安居乐业,新生孩童在暴涨,朱厚熜估摸着,少说又增加了一千万人口。
  
  满打满算,现在的大明朝,一亿六千万人左右。
  
  可以说,朱厚熜灭掉了大明朝百分之二的既得利益者,又增加了百分之五以上的新生儿,总体人口仍在快速上涨中。
  
  但朱厚熜怎么都没想到,都杀了这么多人了,大明朝中的“顽固势力”还这么多。
  
  不信邪的朱厚熜,从檀木箱中随便取出了本图册,来自浙江、宁波府。
  
  翻开目录,四大望族的名字立刻出现。
  
  镜川杨氏、鉴桥屠氏、月湖陆氏和槎湖张氏。
  
  宁波一府之地,下辖区区五县,却有四方望族,朱厚熜的心沉了下去,继续翻看下去。
  
  镜川杨氏,花木连理。
  
  杨氏世家在镜川之阳,小江湖之阴,麟凤洲之上,谚称“杨家巉”,宗族繁甚,鼎分为三,有东杨、西杨、中杨之称。
  
  宁波四大家族之首,经数代人的积累与经营。
  
  始祖杨再十一君(失其名讳)应该算是其中比较低调的一位了,少有诗名,南宋德佑年间,那时正值宋元交际之时,杨公自以世为宋臣,遂高隐不出,作咏史诗以自见。
  
  之后他的子孙也是坚守其训,俱以传经世其家,所以那时候的杨氏家族,也被人冠以了“镜川杨氏,执义不仕”的赞誉。
  
  之后传了七代,到本朝景泰年间杨守陈、杨守阯兄弟这一辈,大显于世。
  
  据说那时候杨氏家族中但凡花木,都常常会长出连理双瓣的情况,乡里乡亲的都是大为惊奇,但却一直“不知其何祥也”。
  
  直到守陈、守阯两兄弟“举乡试第一,皆甲科高等,官词林,对掌两京学士,位并少宰”之时,方才发现这连理花木的征兆,正是预示着有一天,杨家会有两兄弟比翼齐飞,将这“镜川杨氏”的声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  
  而陈家书库中,却道杨氏发迹更早,杨守陈、杨守阯的祖父,人称“栖云先生”的杨範开始,杨家就已经发迹了。
  
  杨範,字九畴,体长,美凤仪,行止有度,后被追赠为吏部右侍郎,他生育三子,长子杨自惩,字复之,赠吏部右侍郎,次子杨自悆,赠大理寺卿,小儿子杨自忞,赠兵部员外郎。
  
  杨自惩的两个儿子,就是守陈、守阯兄弟俩了。
  
  老大杨守陈,礼部尚书,谥号文懿,老二杨守阯,太子少保,吏部尚书,自号碧川。
  
  杨氏“一门三尚书”,另外两位,则是他俩的堂兄弟,叔叔杨自悆的儿子杨守随,太子少保,工部尚书,谥号康简,当时杨守随衣锦荣归,在如今的三板桥街,三板桥至青石桥处建了康简公第,三板桥也被改称为了“锦里桥”,康简公第前的那条小巷,就是锦里巷。
  
  除了以上这些位厉害角色,杨氏族人杨守隅,官至广西布政使,杨茂元,官至刑部右侍郎,杨茂仁,四川按察使……等等。
  
  数十位国朝名臣,盖东南为极盛也。
  
  …
  
  鉴桥屠氏,文雅博学。
  
  …
  
  月湖陆氏,务实进取。
  
  …
  
  槎湖张氏,甬上望族。
  
  …
  
  大明朝两百年,累用官员过两百万人,即便这些官员有百分之一传承下来,也有万族之多。
  
  况且,两宋、北元时期的名门望族还没有死绝,在本朝死灰复燃,传承家族就更多了。
  
  再加上,鞑靼覆灭、大小琉球内附、马六甲归附,收复高丽,控扼倭岛……等等,凡是以前的王公贵族、达官显贵、大家大业,无不举家迁至国内,盘踞一方。
  
  这部分从外边来的大势力,陈家书库还在陆续收录中,但能称得上大族的,起码也有上万家。
  
  虽然在朝廷、锦衣卫、东厂的威压下,这些家族逐渐选择了低调,但数十年、数百年、甚至是上千年的经营,使得这些家族在地方早就无法无天,短暂的蛰伏,只为过后更大的猖狂。
  
  而这群人,也是影响朝廷律法在地方推行的最大阻力。
  
  权贵豪门,奢华无度。
  
 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,而食犬彘之食。
  
  朝廷“清丈田亩、均地于民”的国策,在某种程度上讲,是种强制性的“均富”,让门户豪强损失惨重,足以让这些家族伤筋动骨。
  
  但要是说,就这样想弄死这群为官不仁、为富不仁、枉为人子的东西,让大明朝、让万民彻底摆脱“国弱民贫”,必须要下个几千年来未有过的狠手。
  
  朱厚熜松开手,宁波府门户豪强家族图册又落回了檀木箱中,转身进入了精舍。
  
  乱击的铜罄声,透露出圣绪的烦躁,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黄锦挥退了所有太监、宫女,独自己留下。
  
  大殿忽然有了变化,在这晚秋时节,竟变得如盛夏那般酷热,让人大汗淋漓,但紧接着,又如深冬那般寒冷,刚出的汗水,就结成了冰霜。
  
  秦制影响华夏数千年。
  
  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君主集权国家,实行郡县制,废除诸侯国等一切地方自治衙署,连最基层的县令都要由皇帝直接任免。
  
  然而,在县以下的基层,如乡、亭、里等,只能由农村宗族推举地方豪强作为乡长、亭长、里长,其统治基础十分薄弱,法令的执行表面上是按照森严的秦法,但地方豪强和宗族势力十分顽固,地方始终不会紧跟朝廷的国策和动作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我的恐怖猛鬼楼 夏日赞歌 剑道第一棺 为了长生,我挖自家祖坟 修行,从变成反派开始 谁与争锋 最强末日系统 三国之无赖兵王 了不起的盖慈比 仙尊天幽